2)第382章 发展成果_1901铁血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宁就有上百家。

  东北的机械机床、电气通信、汽车、机车、军工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继续领跑全国。

  中国机车制造总厂,通过合资、引入技术和外籍工程师的方式,不断整合技术,提高工艺和设备,生产的火车机车,已经在中国自己的铁路线上奔驰。

  过去修建一条铁路,列车、钢轨、控制设备等等都要从国外购买,建设成本居高不下,自从拥有了自己的机车厂后,铁路每公里建设经费预算,降低了60%。

  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中国相继有粤汉铁路、京张铁路、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哈库铁路、京沈铁路建成通车,新开工建设的铁路有京包铁路、焦柳铁路、兰新铁路、成昆铁路、宝成铁路。

  至于铁路支线、分线,就建设的太多了,四通八达。

  中国铁路总里程达万公里,排名世界第七。钢铁产量达到1100万吨,位列世界第六,煤产量两亿吨。以美元计算的国民总收入,达到72亿美金,排名全球第四。

  农业亩产从1910年的290斤,提高到450斤,1913年,全国年产粮食约6900亿斤,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

  加上从日本源源不断地运粮,全国储存一万五千吨粮食的大粮仓,有三百个之多。

  到1913年底,中国百姓的饭桌上,大米、小麦等细粮比例超过了40%。平均每人每天食肉一两半。

  在教育上,除了公立的各省综合大学外,还有张謇、熊希龄、严复、于右任等实业家、教育家建立的辅仁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南洋大学等私立高等院校。

  外聘教授渐渐增多,大学里设立不少研究机构,由政府和社会资助,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

  除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因为国家对技工的重视,还出台了《职业技术工人保障法案》,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遍地开花,保障了国家工业和技师所需人才。

  1911年中国大选后,法国外长斐迪南访华,中法将两国外交关系,从公使级提升到大使级,两国签订《中法互惠通商条约》。

  双方互相给予对等最惠国经贸待遇,法国对华的纺织品、矿产品、大豆、生丝、茶叶,和部分轻工业产品收取最低特惠关税。

  中国对法最大程度的开放金融市场,允许法国企业在中国自由投资,对法国的机械、船舶、电气、汽轮机、汽车、柴油机、汽油机等产品收取最低特惠关税。

  其实,法国与中国的关系一直不错,自从民国政府建立,法国虽然低调,但两国贸易额不断增长,在军事、外交上也从未起过冲突。

  三个月后,中英将两国外交关系,也从公使级提升到大使级,两国签订《中英互惠通商条约》。

  英法已经看出来了,中国虽然与德国是盟友,但并不愿意与德国彻底站在一起,因为中国并未加入同盟国集团,所以,不管从经济上,还是外交上,英法愿意与中国维持、提升关系。

  从1911年开始,英法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和数量激增数倍,中国也开始向两国派遣留学生。

  中国与英法的走近,受到了德国的抗议,但中方回复说,只是为了发展经济。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