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八章:玉灌肠_六零国营小饭馆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香味,别说是杨花儿,连徐樱都忍不住咽了咽唾沫。

  她可真没想到,她上辈子老了差点儿都吃不上的“元记灌肠”居然是从纪家镇发源的!

  灌肠这东西此后又有了个准确的学名叫“荞面灌肠”,区别于东北、北京的肉食灌肠,是以荞面做原料,加入制作人家里家传的原料做成的如烧饼大小,黑灰色富有光泽弹性的面片。

  据徐樱所知,这灌肠之前还有个更好的名儿,叫“玉灌肠”,宋朝杂书《山家清供》里就已经记载了这种平原地区的美食,可见玉灌肠出现于宋朝之前。

  至于为啥叫“玉”,跟它最初的吃法有关。

  众所周知,宋朝之前是没有炒菜的,蒸煮煎炸手法和冷食较多,而玉灌肠最初的吃法就是冷食。

  制成厚厚的如同圆烧饼般厚度的面片光滑油润,切开成菱形的小片子,恰如同一块块雕琢好的墨玉,放凉了用蒜醋、辣椒粉凉拌,在炎热的夏季来上一口,可真如吞了一块冰玉在嘴里胃里,舒爽润滑,通体舒泰。

  宋朝起炒菜开始流行,于是辣椒粉变成了香辣的辣椒油,浇头也开始用打卤面的卤汁,再加上芝麻酱,又是另一番酱香浓郁的味道。

  到了冬天,则用油把灌肠煎的两面金黄,油汁浓郁,再用豆芽菜炒起来,最后浇上黑醋,那又是肥而不腻,堪比五花肉的美味儿了!

  此时已经是仲春,平原地区温度都在28度以上了,吃灌肠的人自然就多。

  而“元记灌肠”的特色恰在于卤汁上。

  他们用打卤面的卤汁,做的厚厚的如同凝胶,再浇上北京人喜欢的芝麻酱,裹着弹滑凉爽面片儿,一片儿下去,嘴里爆浆,肚子饱饱,胃里身上却都是通体舒泰的凉爽,对能吃的来说,三碗都未必够!

  杨花儿早在看见的时候就冲过去了,她手里拿着纪茹芳给的票,一边往里挤,一边儿喊着问她们:“要几碗?”

  徐樱只要一碗,纪茹芳给她做主,一人两碗,杨花儿可以要三碗,还说:“再加三个烧饼,晚上还有别的事儿。”

  出门在外吃饭不方便,她们虽然带了干粮,可要撑到晚上戏散场,也得留着点儿。

  杨花儿可高兴了,立马答应下来,挤进去买了票,转头又去端碗。

  徐樱和纪茹芳则在路边找到了一张空着的小桌子,搬了三个小马扎过来,再转头去帮杨花儿。

  这种店一般都是支棚子卖,也就‘元记灌肠’生意好才放的起几张小桌子,可客人们多半也不坐,一碗灌肠,站着没几分钟就没了。

  所以有人看到她们仨居然吃那么多的时候,都惊讶的要掉下巴了!

  有人自然感叹她们能吃。

  有人则免不了要感叹,真有啊!

  可连纪茹芳都已经不在乎旁人的眼光了,灌肠就着烧饼,吃的满嘴油光,舒服的很。

  只是徐樱才吃第二口,突然就听到个声音喊:“哇,徐樱子,你背着我们吃好吃的!”

  然后肩膀就被按了一下,脑袋不自觉往下一栽,差点儿整张脸都栽进灌肠碗里。

  她抬起头,深吸一口气,忍了忍打死人的冲动,转过头,恶狠狠瞪向“始作俑者”。

  。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