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八十六章 潼关送别_宋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贯蔡京等辈,早就被清洗干净,除了老婆,没谁跟他走了。所幸,这位太上皇还算有些艺术追求,不当皇帝了,便作画,写字,弹琴,不然日子该得有多难过?

  此时,父子两个,在一处专事收藏太上皇墨宝的阁楼内。赵佶这会立在一张大案前,正挥毫书写。让了大位,他身上似乎也少了几分威仪,多了一丝平淡,写字时,神态专注,一丝不苟。

  赵桓站在侧面,歪着头,背着手,且看着。太上皇正在写的是一篇《千字文》,并不是他擅长的那种瘦直挺拔的字体,而是草书。笔走龙蛇,气象万千!当儿子的,没那个书法造诣,只觉得太上皇写得飞快,那一个个字竟如跃上纸面一般!

  “好!好字!”赵桓忽地赞道。

  他一说话,赵佶的笔为之一停,神情倒也不见异样。继续挥毫,可后面写出来的字,怎么看都没有了先前灵气。将笔往架上一放,看着那篇没有完成的作品,默默出神。赵佶当皇帝怎么样,后世评价都不行,但对于他的书画造诣,还是非常推崇的,说是大师级别也不为过。可碰到个不懂行的看客,大师也没辙,尤其是这个看客虽是他儿子,却更是大宋的皇帝。

  钱成小跑着进来,报道:“官家,张浚回来了。”

  赵桓转身问道:“现在何处?”

  “和折枢密在宫外候宣。”钱成答道。

  赵桓匆匆对赵佶一礼,说了几句后,便朝外走去。太上皇头也没回,只将案上那幅未完成的作品揉作一团,扔进了篓子。

  赵官家心急火燎地赶到了垂拱殿,召张浚来见。免不了推金山,倒玉柱,山呼万岁。赵桓劈头就问道:“陕西事终究如何?”

  张浚遂将方才对折彦质说的那番话复述一遍。赵桓听罢,先不喜,而是正色问道:“这些,是陕西官员的片面之词,又或是张卿亲自查证?”

  “回陛下,臣奉诏入陕,自是不敢懈怠敷衍。桩桩件件,都是微臣亲自查证,确信无疑!”张浚坚定地回答道。

  心头大石落地,赵桓背靠着御座,总算是松了口气。朕有意提拔的青年将领,总算还有两个成气候的,也不枉朕栽培一番。

  突然想起什么事,坐直身子问道:“依张卿之见,陕西局势如何?”

  “臣在陕西逗留不久,不敢轻易评判。但徐经略曾有言,他正在酝酿反攻,但此时传出和议达成的消息,因此作罢!”张浚道。

  天子一听:“反攻?徐卫真这般说?”

  “确系徐经略原话,他称,金军入陕西日久,粮草紧缺。必行屯田之事,方可站稳脚根。此时反攻,绝金人窃居陕西之念。”张浚如实答道。

  赵桓喜形于色,竟有些坐立不稳,起身步出御案,来回走动。看样子,是又要犯老毛病,见势不好,大惊失色,一遇转机,心驰神往。还好,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