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四章黑山军转行,豪族隐匿财富_汉末之风起并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币权之利,还有冠绝当世的工业产能。当大量货币被转运到了关东,关东货币不再紧张。

  百姓手中持有充足的货币,终于敢将货币拿出来交易了。

  这是货币紧缩缓解后的正常反应。

  曹魏历次货币改革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充足的货物来维持商业经济的繁荣,货币失去存在的价值。

  开元通宝,显然不存在这个问题。

  当大量的开元通宝流回关西,河东、太原、京兆尹境内的大手工坊主们,惊喜的发现,来自关东的订单暴涨数倍。

  于是豪族们纷纷投资手工作坊。无论是制瓷、纺织、冶炼、还是制作漆器、铜器、木、竹、藤、棕、草制品,甚至于矿产、煤炭、皮革等冷门行业,都全面蓬勃发展。

  似乎一夜间,关东的财富多到不可胜数,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关东豪商不买的。

  神奇的是,在官府大量增铸货币的同时,关西的粮价却在节节降低。

  这种反常的现象,引起了官府与学者的密切关注。

  科学院与户部组织了大量精英联合考察民风、推断议事。

  铸币增加的只是货币量,不会增加社会财富。但显然,如今天下的财富都骤增了一截。

  而调研很快得到了原因,民部中郎司马芝亲自向张瑞回禀结果。

  司马芝说道:“禀主公,民部官员彻查赋税、府库与官市,下有推断。铸币之利,使官府、民间财富骤然增加,其根源出在粮价下降。”

  “粮价下降?”张瑞认真思虑,官府增铸货币后,粮价理应迅速攀升,结果却持续在下降,的确颇为反常。

  “粮价下降,说明民间粮供过于求。”司马芝言简意赅的说道。

  “可是今岁旱灾,理应缺粮,怎会供大于求?”

  面对张瑞质问,司马芝解释道:“原因在于关东豪强、世族出售了平时隐匿之粮,以换取铜币。”

  关东豪强的家财究竟有多少?

  这个问题恐怕除了太一上神,没有任何人能回答出来。

  但显然在关东,豪强才是最强盛的势力,得豪强者得天下绝不是一句虚言。

  “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便是豪强势力昌盛的写照。

  豪强、世族隐匿了大量户籍,侵占了郡县半数以上的田地,却几乎不纳赋税。

  与一年所产尚不足果腹的平民不同,豪强才是关东真正能积累下财富的势力。

  因而豪强虽少,多年积累的财富却占据关东财富之泰半。

  能换出豪强隐匿的粮食,无疑会极大充实民间的财富。

  司马芝继续说道:“粮食既足,关西大量手工作坊又产出无数物资,乃使民间财富骤然增加无数。”

  手工业跟工业虽然差了一个字,但产出的财富是做不了假的。

  河东、太原、京兆尹三郡有盐铁之利,有繁盛的工商业,所产出的物资都是关东豪强所需要的。因而关东豪商才会心甘情愿换取开元通宝。

  这一次收割关东,张瑞诚需要感谢董卓。

  尤其黑山沿线,大量渠帅领着部曲改行做起了行商,使征西将军府的军事压力大减。

  当初部署在这里的四万大军,泰半得以被解放出来,抽调到其他战线。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