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三章树立华夏数千年之道德风向_汉末之风起并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姓上。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历朝历代的改革,总是溃败于基层吏治混乱。甚至流传出了“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感慨。

  这一点,后世天朝的公职人员体系就非常值得借鉴。

  理论上,一名最基层的科员,能够一路升到权力顶端。执政的高官,也必然有基层的工作经验。

  所以,孟朝官员、胥吏之间,用明文定下了一条铁律,两者能够畅通升迁。给胥吏一个安心、尽责工作的动力。免得整个阶层,数十万计的胥吏整体堕落。

  这条铁律有利有弊,弊端是可能会有暗箱操作。一些纨绔子弟,无法在科举中崭露头角,便去胥吏阶层中,曲线救国。靠长辈提携,最终位居高位。

  张瑞与内阁、礼部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将这条铁律定死。就是因为,相比于整个阶层,数十万与百姓最直接接触的基层胥吏,全体腐化堕落。

  那寥寥少数的暗箱操作,危害还是更轻微一些。有监察御史、巡查使司、锦衣卫、登闻鼓等各种监察手段,官员徇私舞弊等事宜还是要相对收敛一些。

  风宪各司官员的共识是,监察数量较少的官员,远比监察天下全体胥吏更简单、有效。

  除了《孟官仪》,礼部在忙的另一项事情则是统一思想。

  这也是为了给废黜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收尾。

  在当下这个时代,交通不便,沟通不畅,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该怎样统一百姓的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让百姓无比认同孟朝子民这一身份,是一个非常迫切、紧要的事情。

  这一点可以参考罗马,罗马可没什么儒家统一思想,但千年后也有人一直在争罗马正统。一个重要原因是罗马文明先进、富庶繁华,武功赫赫,带给了子民无与伦比的荣耀感与民族认同感。

  就像大唐,所有唐朝百姓都感觉生在大唐是一种荣耀。而大宋百姓则免不了屈辱含恨。

  如何缔造赫赫武功,有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将来慢慢推进。这不是孟朝立国一年就能完成的,毕竟就算大胜的消息传到四海八荒,都还需要不止一年的时间呢。

  礼部的事情是确定思想统一,孟朝国策究竟是什么?这将影响后世三千年诸夏百姓的道德导向,树立诸夏百姓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

  所以诸夏百姓与其他民族的显著区别是什么?

  张瑞几乎张口就来,宗族观念与孝道传承。

  李密在给司马炎的《陈情表》里“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几乎成了众所周知的名言典句。

  或许在后世看来,以孝治天下,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先王时期以贤者治天下,所以后世儒家执政大臣,总喜欢打出法先王的口号,以彪炳自己贤者的身份。

  到了周朝,又以礼乐治天下,要求各等级成员,恪守君臣本分、秩序礼仪,敬天、孝祖、敬德、保民。

  大秦更不用说,以法家治天下。暴秦酷法已经成了许多人对秦朝的刻板印象。

  汉朝才开始提倡以孝治天下,而真正将以孝治天下刻到诸夏基因深处,影响数千年诸夏百姓道德导向的这个时间节点,还真就是张瑞所处的这个时代。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