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二章士大夫阶层的自查_汉末之风起并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殊为不易。但少女依旧不肯相信自己,简直是不识抬举。

  想着少女还天真单纯,县令便出言威胁,“劝”其返还。

  少女更加惊惧,在人群之中瑟瑟发抖,连忙高举《诏登闻鼓令》。

  县令恨得咬牙切齿,几乎失去理智。但周围官吏却吓得手脚并用,连忙拖着县令让路,唯恐县令一个冲动把《诏登闻鼓令》给撕了。

  虽然县令气焰高涨,且恨得咬牙切齿。但最终还是没能敢阻拦,只得被迫让路。

  至于找人半路截杀,那真的是得了失心疯。

  所有人都知道这名少女要高举《诏登闻鼓令》前往京城告御状,结果其半路被截杀了。

  这简直是朝天子脸上扇巴掌。

  暴怒的天子,哪怕让监察御史、锦衣卫将凉州翻个底朝天,也誓必要查个一清二楚。

  而且也没人敢接这种截杀任务。

  强梁匪寇们只是缺钱,不是活够了。

  这种欺君之事绝对是今天干,明天死。到时候整个天下,没人会放过他们。

  而且第一个刺死自己的就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妻儿、宗祖血亲,都有可能大义灭亲。

  不大义灭亲行吗?这种欺君之事,怎么看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于是少女顺利抵达京城,敲响登闻鼓。

  十三道监察御史平日里就会有人轮值坐班登闻鼓。

  然而这一次,凉州的事情沸沸扬扬,很早就被朝廷所知晓。

  监察院副都御史傅巽亲自坐在登闻鼓前等候少女敲鼓。然后将其送入皇宫。

  不要瞎想,皇宫前朝后寝。

  进皇宫不意味着进后宫,而是很正式的进入前朝朝议区。

  张瑞亲自听闻少女讲完经过后,龙颜震怒。

  指着副都御史、锦衣卫都指挥使、巡查使、刑部、大理寺等一众刑名官员大发雷霆。

  好一个凉州官场!县、郡、州三级沆瀣一气,包庇一名小吏。

  这凉州究竟还是否是朝廷治下?

  皇宫一纸诏书传出,上千锦衣卫策马出京,直奔凉州官场。自上而下,全部彻查一遍。

  此案罪魁祸首,证据确凿,斩立决。虽然其已自缢,仍枭其首,传示四方郡县。

  显美县令阻碍百姓入京敲登闻鼓,免官,三代之内家族不允许有任何人出仕。

  消息一传出,其家族沸腾。无数族人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就为了能够考过文科武举。但所有族中良才,所有清白少年的未来,都被其一人毁掉了!

  族中无数姑、婶伤心的半夜垂泪。其兄弟叔伯也是夜夜叹息。

  其他州郡官员无不震惧。

  但与此相对,锦衣卫、监察御史在凉州的调查却传来喜讯。

  凉州官员的贪腐情况并不严重,全境的冤假错案相加亦只有不足百起。

  要知道凉州羌人、氐人多达近两百万。仅在战场上俘虏的叛军就有四万余人。溃逃隐匿的胡人更不知有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百起左右的冤假错案,占叛军人数不足百分之一,占总人数不到万分之一。

  凉州足以称得上是政治清明,吏治廉洁。

  很显然,在这次考验中,治国体系的运转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其说官员们道德高尚,恪尽职守。不如说是政治体系逼着他们,不得不强忍着厌烦,关注向政事。

  县、郡、州三级互相之间环环相逼,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说官员中完全杜绝贪腐,是不可能的情况。古今中外,只要官员还由人担任,就不能避免。

  但在孟朝的政治体制下,士大夫阶层至少形成了一个共识。不能任由几个贪官,损害了整个阶层的利益。

  不得不承认,士大夫阶层的内部自查,效率要远远超出来自皇权对其的监督。士大夫阶层内部反对腐败,才是最好的反腐手段。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