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八章试行科考_汉末之风起并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算在十二月初于各县举行,筛选出一批可用之才。

  十二月末再将人才聚集于晋阳,这次考卷当中就改了规则。

  前五题不变依旧为填文。但难度大幅提升,分别出自《春秋》、《孝经》、《韩非子》、《老子》、《商君书》

  后五题有关数算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少。

  考卷最后又新增了两篇论述题。

  其一为政论,即若主政一方,当如何抚境安民。

  其二为策论,尝述太原当如何立世,最终一统天下。

  这当中前五道填文题各占五分,总计二十五分。

  五道数算题各占十分,总计五十分。

  政论一题分数最高,为十五分。通过此题让有才之士脱颖而出,这是张瑞真正看中的郡县中流砥柱。

  策论占比十分,只是张瑞抱着一试的心态。万一有一个诸葛亮、毛玠、鲁肃之类的经天纬地之才,给张瑞来一个科考版隆中对。那岂不是白得一大才?

  即便没有亦能帮张瑞拓展思路。

  在最后,张瑞还留有一道选做题。而且日后每次科考都有此题。

  无分。但一旦答对,张瑞就会立刻下令大军封锁全境,挖地三尺也要这家伙揪出来。

  题目为“奇变偶不变。”

  这乱世有自己一只蝴蝶就足够了。张瑞得确保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家伙混进来。

  通过考题设定可见张瑞十分注重数算,实务。完全不注重当今流行的讲经释义。

  只要经历一次,相信全郡有志出仕的文士们都会彻底改变苦学方向。

  至少亦要钻研数算,熟读法家、黄老家名著。

  彻底改变汉末以来清流们重清谈,轻实务之文风。

  随着张瑞定下章程,裴琚便率手下提学官们开始准备科考事宜。

  首先一十八县要准备好一处可供数十名士子们汇聚一堂,挥洒笔墨之处。

  有些县文风昌盛,例如祁县,提学官们只要去物色一处合适的大族学堂即可。

  有的县则文风几近消散,如广武。全县遍地是舞刀弄弓的豪杰,就没几个人能认清自己大名。

  为了给士子们提供一个场所,不得不由县衙出资,改建了一处校场,添上了遮风挡雨之物,又摆上案桌。

  只是士子们看起来一个个孔武有力,比猛将还像猛将。

  解决了场所,还要解决如何出卷之事。

  这个年代纸张虽已发明,但价格还稍显昂贵。

  太原不可能出数千张纸仅供一次科考挥霍。

  于是张瑞一边下令科学院抓紧时间改进造纸术。

  一边下令各县准备木牌。将考题誊写于板上,由小吏举牌从考场中间穿过。

  士子自行记录。可铭记于心,亦可誊抄于竹简上。

  答案写于郡县统一发放的竹简之上,由提学官回收。

  初试便是在这种简陋、仓促的条件下紧锣密鼓的完成。

  以六十分为准,全郡共筛选出可用之才二百七十一人。

  这些人最低亦可于郡县之中担任一胥吏。

  最高可担任太守属官或者县令、县丞等职。

  第二轮考核便是筛选出其中佼佼者委以重任。

  至于第三轮乃是张瑞当面出题考较。

  这一轮没有落榜,只排名次。

  主要突出一个恩出于上的目的。

  让这些贤才栋梁知道所效忠之人究竟为谁。

  毕竟唯器与名不可假于人。

  还有就是张瑞想趁机看看其中有没有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

  虽然那些被埋没的贤才未必就弱于青史留名的能臣。

  但毕竟他们已经在历史上证明过自己了,用起来也更加放心。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