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九十七章 乾隆慈母大瓶_绝品神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豆沫的老板,知道自己装咸菜用的三个坛子为乾隆慈母大瓶的时候,会是一副什么样的表情……?

  其实关于乾隆慈母大瓶被成为慈母的解释,其实最重要的是因为它集合了历代瓷器各种工艺与一身,看似简单粗糙的慈母大瓶,整个器物从上到下其实分别运用了仿哥釉,金釉,青花,松石釉,窑变釉,斗彩,冬青釉暗刻,祭兰描金,开光绘粉彩,仿官釉,绿釉,珊瑚红釉,仿汝釉,紫金釉等多种施釉方法。

  颈部对称夔耳,腹绘十二扇开光图案,包括“三羊开泰”“太平有象”等画面,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体……共计十五种釉,十六道纹饰。

  慈母大瓶半釉的上釉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因为这种半釉集合了十五种釉,十六道纹饰,所以看似简单的上釉,其实起复杂的程度和难度不并不亚于历史上呵呵有名的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定窑,官窑和哥窑。

  慈母大瓶从上到下依次施釉十五余次,既要保证釉水均匀,又要保证各种釉之间过渡平整,这就要求上釉师傅不仅要会动手还需要动脑。其次,此瓶集合了高温釉、低温釉、釉上彩,釉下彩,这些釉、彩的烧成需要两种温度。

  第一次,在绘制了釉下彩浇高温油,入窑进行一千三百度高温的第一次烧成,然后再成器表面用粉彩,古彩等绘以吉祥纹饰,金水进行描金等工艺,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用七百到八百度之间的低温烧成,这中间若有一环出现差错则功亏一篑。

  其实乾隆慈母大瓶,“瓷母”之名于此瓶再贴切不过,能集众多陶瓷工艺于一身,在科技发达的如今也难以做到,更何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也正因如此藏家学者至今未想要一个合适的名字来体现其“高大上”的工艺,故宫里称其为“各色釉大瓶“,社会上就约定俗成地称它为“瓷母”。

  乾隆一朝的瓷器烧造技术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中国陶瓷史的顶峰,而“瓷母”大瓶,更是乾隆御窑瓷器不计成本的“炫技”之作。

  豆沫都是做好现成的,老板娘很快为几个人盛好了豆沫,不过杂粮煎饼做起来就相对慢了一些,几个人豆沫都快要吃完的时候,杂粮煎饼才算做好。

  其实杂粮煎饼的做法很简单,就是面糊加以一些甜酱然后冠以鸡蛋,加上一些生菜和咸菜而已,不过就是这种简单的做法,却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出地道的味道的,按照叶枫的猜测,其中味道的关键就在于这些面糊和甜酱之中的秘密。

  不愧是被刘锋推崇的家乡特色小吃,入口的那种感觉确实是地地道道的杂粮煎饼的味道,很爽口,很清新,很鲜嫩。当然,这家豆沫的味道也是十分不错的。

  “等会要想个理由将这三个坛子给买下来…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