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绿巨人、晾衣服、溃疡皮损_最终诊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祁镜看似接了一个普通的电话,和他说话的只有黄兴桦一人而已。但在电话的另一头,他的声音经听筒传出,再通过麦克风的放大,正同时传进座下几十位主任级大佬的耳朵里。

  祁镜虽然也觉得自己声音有点怪,但想到对方打的是长途就以为是通话质量问题,没太在意。

  此时的黄兴桦就站在讲台边,左手拿的是祁镜的履历和各类材料,右手压着一本国内的寄生虫杂志,书页正好翻到了祁镜的那篇《一例被误诊多年的肝吸虫病报告》。

  就在打这支电话前,会诊报告厅里几十名全国知名传染病、皮肤科、内分泌、免疫专家还在为远在非洲的林志行教授做鉴别诊断。

  但持续了一上午的讨论一直陷入僵局,没人能拿出一个可以说服其他人的合理诊断。

  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黄兴桦才肯听听别人的意见。而熟知自己师兄的蔡萍就瞅准了时机,上前谏言了一句,又一次把祁镜供上了前台。

  主任们平时看上去对病人很不错,慈眉善目的,但彼此之间都是竞争对手,谁都不会在各自领域轻易示弱。

  更何况这次搬来的救兵竟然还是个住院,连执业证书也才刚够资格考而已。

  “援非是国家zc,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往非洲。但国内对非洲传染病的了解实在太少了,现在有后辈肯填补空白,难道不好吗?”这是蔡萍的原话,毕竟有谁会无聊到,去研究一个根本不存在于自己国家的疾病呢。

  就算有这份心,可手边却连个活生生的病例都没有,实验室里也没有相应的抗体检测能力。

  要怎么做检查?又该怎么鉴别诊断?或许这个时候会有人想到疾控中心,但即使是十年后,疾控中心的覆盖面也依然有限。

  他们能管国内一些罕见的感染,也能管一些流行于各个国家间的常见感染。

  但对于遥远国度的罕见感染,压根连见都没见过,只能干看着,毫无办法了。

  直到微生物基因测序的逐渐完善,这才做到了彻查无误。理是蔡萍说的那个理,但落实到每个人心里,终究会有些不舒服。

  为了让在座的各大教授心里好受些,黄兴桦提议用他当初提的三个问题来当敲门砖,试试这位住院小医生的实力。

  毕竟找这些人来的时候,他也用的同一套方案,算得上公平。题目都是黄兴桦这些年苦心研究国外传染病期刊后,精心挑选出来的。

  按照他的要求,只要能答出一题,那就说明对罕见传染病的诊治有不少涉猎,也就有了会诊的入场券。

  要是能答出两题,可以算是传染病学方面的真正老手。以黄兴桦的了解,在这个水平的全国不超过两位数。

  而三题都能答全的,在他的记忆里就只有老父亲一人而已。黄玉淮先后被派去非洲工作过三次,每次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