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7.那么悲观干嘛_最终诊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趁着萨拉找林志行重新抽血的空档时间,祁镜又给台下那些主任教授大致介绍了一遍丝虫的概况。

  其实这些内容在寄生虫教科书上都有介绍,但由于寄生虫的地缘性分布因素以及日益发展进步的国内社会因素,即使是传染科出身的主任们包括蔡萍在内,了解的也就只有在亚洲范围广泛传播的两种丝虫。

  其他内容平时都用不上,久而久之也就淡忘了。

  丝虫其实是庞大线虫分类中的一个小分支,专指靠节肢动物传播并且寄生人体的八类线虫。在学术或者专业领域,称呼它们一般用的是全称,结尾加的也是线虫。

  由于汉字多变,繁简切换要比其他语言自由得多,国内医生也更喜欢用简称。尤其是口头上,基本都是简称。比如在亚洲非洲都有传播的班氏吴策线虫,就会被简称为班氏丝虫。而只在东亚传播的马来布鲁线虫,简称马来丝虫。

  基本是怎么顺口怎么来,能听懂就行,没那么多讲究。

  可一旦要做鉴别诊断,该讲究还得讲究,严谨的地方一点也不能含糊。

  在没法做寄生虫抗体检测的条件下,想要区分这些丝虫很大程度上靠的还是显微镜下做微丝蚴形态学鉴别。和检测抗体不同,这种形态学上的鉴别手段除了需要一定的制作涂片技巧外,90%以上靠的还是检验员的人眼。

  有经验的传染科医生和检验人员只需看上两眼镜检照片,就能分辨出大致的种类。随后再通过病人的症状以及微丝蚴的习性,就能明确诊断。

  要是没相关临床经验,那就没辙了。

  鉴别内容是本科寄生虫教科书里熟悉的部分,也算科目考试的考点。就算是在读的本科生,学习成绩不如人意,也能捧着本教科书把这段讲得绘声绘色。

  但读书背书是一回事,诊断就是另一回事儿。

  当枯燥的文字没有长期积淀的大量虫体照片做配图,那就是干巴巴的一堆文字,根本成不了自己的知识。就算把整本寄生虫学都背下来,也并不影响他们短期内做不成医生的事实。

  祁镜很清楚这点,做的这段介绍其实就是走个过场,主任们也很清楚这点,自然也不会听得太认真。

  最多就是把它当作一种临床偶遇的见闻,边听边自动存入脑海里,成为所谓的临床经验。

  学医确实麻烦,就像在玩一个没存档的rpg游戏,除开各类宛如外挂一般的天赋加成,每个人的精力其实就只有这些。点了某个专业的技能后,想再改专业就会比只专精一条技能树的差上一截。

  只要双方都不懈怠,这个差距就很难弥补。

  或许对年轻医生而言,改专业还有机会,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能赶上其他人。但台下都是老一辈的主任教授,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还要完成大量课题,手下的硕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