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2章_清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离启程返京的日子不远了。

  一旦离开,凭祥的繁荣能不能持续下去,不再是他能左右。

  “本官只是过客。”孟的话中有一丝遗憾,可再遗憾也要面对事实,“凭祥的事,本官不便继续-插-手。但有一点,只要能源源不断向朝廷输送粮食,李大令入京述职,不过是早晚的事。”

  至于商人到安南境内购买土地,种植粮食的事,单凭李家的力量无法维持。成国公向天子上了秘奏,不经通政使司和文渊阁,直接由锦衣卫递送。

  孟相信,以永乐帝的眼光,定然能看到背后乃至于更深层次的意义。说不定,他没想到的部分,也会被提出来并加以执行。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件事已经涉及到扩张领土的问题。

  如果他聪明,就不该继续插手,假释道衍在,定然也会给出同样的建议。

  孟自然不笨,得知沈瑄以剿寇的理由先一步离开安南,“功高震主”四个大字就砸在了脑门上。

  以定国公的地位和实力,尚且要把功劳送出去,自己不趁早收手靠边站,真等着别人找麻烦,在永乐帝跟前给他上眼药?

  在朱能第二次上疏之后,孟做了彻底的甩手掌柜。

  听到沈瑄途经凭祥的消息,更是将所有事情一推,亲自到城外迎接。

  “迎接国公爷是大事,凭祥诸事,李大令同县衙中人自定即可。”

  兴宁伯很潇洒,说放手就放手。此举让习惯了内外诸事皆登门求教的李大令有些发懵,手忙脚乱了一段时间,才逐渐走上正轨。

  这段时间里,县衙二尹和主簿和其背后的家族展现出了相当实力,思明府凭祥县,李氏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不说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却是必然。

  此事是好是坏,已同孟无关,他做了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如果李家不能扛起领头羊的责任,就只能将手中的令旗交给别人,退后一步,安分的做个富家翁。

  继续打着兴宁伯的名义压制他人?

  为了一手创立的凭祥市坊,孟也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进步。

  一家独大,只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李庆青多少能猜到孟的想法,为此,即使有族人抱怨,也没有再请兴宁伯援手。

  要么凭自己的力量压垮对手,要么被对手压垮。李家能够父子两代占据凭祥县令一职,自然有相当的底气,不是随便某个家族能轻易取代的。

  思明府当地的豪族开始了各方面的角逐,临近的州府也闻风而动,八仙过海各显通。

  促成这一切的孟伯爷,却带着亲卫,迎出城外十里,翘首等待定国公的队伍。

  正午时分,架在火堆上的大锅飘出香味,一桶桶的杂粮饭掀开了木盖,在监工的哨音下,役夫们直起身,抹一把脸上的汗水,排着队开始领饭。

  一阵如雷鸣般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