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91章结局_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最重要的是,他其实挺羡慕老友著书立作的事,立德立言立功才是读书人最大的追求,而以好友目前的成就来看,他很有可能在大夏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青史留名是每个文人无法拒绝的诱惑。

  “这个好说。”顾青云一口答应,他想起前几天拉谢长亭去看自己画作的事,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看,不能像谢长亭那般敷衍,只会不断地说“好好好”,这一听就是不走心。

  两人又说起最近的热门事件,前任左丞相寿寝正终,享年七十八岁,谥号为“文忠”,这是个美誉,让顾青云等文官羡慕不已。

  “也不知道你死后会得到什么样的谥号?希望排名靠前点。”说到这里,方子茗开始替顾青云担忧起来。

  对大臣的谥号自古有之,宋代以来,文人做官都想得到一个谥号,尤其是“文正”,这代表着文人的最高荣誉,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一般都是和皇帝关系较好、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力的文人。

  谁都想朝廷给自己的谥号是排在前面,这可是写进史书,光宗耀祖的事。不过前朝之后,谥号就逐渐规范起来,到了本朝就有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注]

  顾青云入乡随俗多年,参加大大小小的聚会无数,自然知道世人的心理,他现在听方子茗这么一说,忍不住笑道:“我现在活得好好的,这个离我太远了,暂且不去提。”谥号不谥号的他倒是不怎么在乎,有的话他会高兴,没有也行。

  “不说这个,对了,我听说你最近接到皇家书院的邀请,你觉得无事可做的话不如去教书。”顾青云提议,他现在很关心老友们的精神状态,连同张修远一起。

  他这次急匆匆上京就有少年同窗好友赵玉堂离世的缘故,他不想留在林溪村触景伤情,又觉得自己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以后熟悉的好友会慢慢变少,于是越发珍惜如今的生活。

  “嗯,应该会去,让我再想想。”方子茗答道。

  顾青云最终在七十三岁那年正式致仕,这一年,顾传恪三十三岁,刚刚金榜题名,考上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上值。想到两个儿子和大孙子都在官场,他就当机立断地退下来,不顾皇帝的挽留。

  在家中休息不到两个月,在皇家书院山长的劝说下,顾青云再次执起教鞭到书院教书。

  顾青云八十三岁时,顾家已经是五世同堂,这一年殿试后的荣恩宴,时隔六十年他作为特邀宾客再次参加,与重孙子一起,羡煞世人,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整个大夏朝三百多年的历史里,只有不到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