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6章讨论_希腊的罗马之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回到希腊的君士坦丁,进入了熟悉的雅典城。

  为了不引起骚动,君士坦丁一行人都换上了便装。

  驱使马匹向着塔托伊宫的的方向前行。

  街道上三三两两的民众聚集在一起,热切地讨论着。

  “听说了么,提皮斯,马上要打仗了”

  “和谁打?”

  “还能是谁?当然是和土耳其人了,这些该死的突厥人”

  “是么?要教训那些缠头了(土耳其人缠头)”

  名为提皮斯的青年,听到打仗一词,脸色涨红,眼睛发亮。

  作为一个从没见过战争的年轻人,对于战争的印象,仅限于热些沸腾,令人神往的战争故事。

  “怎么不是,我刚才听到议员说的,他还能说谎话骗我?”

  从两人身边经过的君士坦丁,谈话一词不漏地听在耳中。

  看来雅典市民已经是人心浮动了。

  想到这里,君士坦丁加快了速度。

  塔托伊宫会议室。

  乔治一世国王,首相特里库皮斯,保守党领袖德理雅尼丝,总参谋长埃马努伊尔,希腊王国的军事政治首脑汇聚一堂,正在讨论巴尔干半岛局势。

  “总参谋长阁下,如果现在希腊将要参与一场战争,我们的军队做能随时出战么?”德理雅尼丝询问道。

  埃马努伊尔想了想军队的实际情况,结合希腊的对手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情报,回答道;“如果战争的时间控制在两个月内,军队的补给物资和弹药供给是可以保证的”

  乍一听军队只能维持两个月的战争能力,似乎实在短暂。

  实际上两个月的战争能力已经很可以了,例如普法战争,正面战场也就维持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19世纪末,各国的作战思想都是速战速决,快速分出胜负。

  这是因为长期战争,将会消耗海量的物资,毕竟军队在前线打仗不事生产,人吃马嚼,武器弹药的快速消耗,会沉重地打击经济,因此各国都极力避免战争长期化。

  欧洲各国国土面积都不大,自然资源贫乏,长期战争潜力自然受到限制。

  比如一战时,各国以为战争最多几个月就结束了,并没有想到会是一场异常残酷的长期消耗战。

  至于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这样的长期战争,这实际上是一连串战争的统称,中间打打停停,严格来讲根本不是一场战争。

  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两国的人口状况,真要是百年的长期高强度战争,两国的民众不饿死也全在战场上被杀光了。

  “前提条件是,在政治上,获得各大国的首肯”,埃马努伊尔郑重说道。

  闻听此言,会议室中一片寂静。

  这样的要求大家都没有信心,各国维持巴尔干半岛局势的决心坚定。

  “德理雅尼丝,你和英国大使的接触情况怎么样?”,乔治一世国王打破了屋子中的寂静,询问道。

  “英国人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