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四三、半是英雄半为枭(三)_明末风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了茅元仪一眼,茅元仪恰好看过来,两人目光中都略有惭愧。

  王浩然把这丝惭愧也收入眼中,他在心中同样一叹。

  南直隶的手工工场和湖广江`西的自耕农破产,朝廷的苛捐杂税是主因,但是新襄在这件事情上也是推波助澜。这几年间,随着蒸汽机的应用,新襄在许多产业上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就以棉纺织业为例,不仅仅新式的纺纱机、织布机被推出来,甚至连棉花的品种,都由原来的土棉换成了纤维较长更适合机织的美洲棉。这样的竞争之下,南直隶一带的织户哪有不破产的?而湖广江`西一带自耕农的破产,更是俞国振有心的结果,他每到收获之时,便将新襄产的稻米运至这些地方贱价出售,以压低米价,而按着一条鞭法,朝廷收税收的是现银,并不是实物,自耕农必须将自己的农产品出售后换取银两再来交税。在新襄的低价倾销下,自耕农们“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剧,几乎是一年一年地重复上演。

  到这个时候,俞国振与茅元仪都是恍然,王浩然揭开了他们不大愿意想的一件事情,却也让他们对整个时局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茅元仪终究是大明旧臣,当真正看到这个王朝走向穷途没路时,内心深处还有些不忍;俞国振则用惯性的眼光看着这个朝代,总觉得这个朝代还有两年可以支撑。

  但实际上,新襄为了反制当初朝廷围堵新襄的经济手段,已经象白蚁一样,将这棵大树的最后两根根基也蛀毁了。

  只待一阵风,这棵大树就倒了。

  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是,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在这件事情上利益受损,却都不得不承俞国振的情:朝廷要感谢俞国振运来的粮食平抑了米价,失地的自耕农要感谢因为新襄的存在他们不至于走投无路。

  “前些时日,朝廷遣范闲来新襄,商讨寻新襄借款事宜,因为范闲表现得不甚热切,故此我们都未曾重视。看来朝廷也已经意识到自己撑不了多久,故此才会有此举。但这位范公公不知从何考虑,并未如实地反应皇帝的真实意图,故此我们才会忽视其背后的含义。”王浩然没有再去想俞国振与茅元仪眼神中的含义,他只是将自己的想法继续说出来:“故此,我建议我们不用主要考虑李闯与建虏的真实用意,而应考虑若是朝廷真的撑不住了,我们当如何去做。”

  “那还用问,自然是小官人挥师北上,当了个皇帝,娶上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啦。”田伯光嘿嘿笑道,也只有他敢在这种事情上开俞国振的玩笑。

  不过这只是玩笑,众人都明白这一点。

  “咱们在京城的情报系统……为何没有传来这方面的消息,朝廷撑不住只可能是没有钱,但是,咱们的计算里,朝廷手中应该还有些钱啊。”顾家明谨慎地道。

  “朝廷‘应该’还有些钱,但是架不住他们漂没。”王浩然的回答简洁有力。

  是的,新襄给予了朝廷一定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因为新襄的经济入侵而造成的财政困难,但是朝廷内部的蛀虫造成的损害,就是新襄的情报系统也无法调查清楚。

  “王兄说的不错,朝廷看来是真正无力支撑了,外强中干,而且不幸的是,这种外强中干,被建虏和李闯都看破了。我们只是没有动手推翻朝廷之心,所以才没往这方面想,否则的话我们也早就看破了。”俞国振缓缓地道,众人明白,他已经采纳了王浩然的建议,接下来会议就从如何回付李闯与建虏,转到如何在大明灭亡的情形下应对了。

  (未完待续)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