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3.告别的动机_求求了,快回家练琴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安:是这个意思/大拇指

  他本以为这就完事了,正寻思给多少钱合适,哪知对方回复晚上8点之前给他发成品。

  期待的放下手机,李安再度投身到告别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之中。

  告别是贝多芬继“黎明”和“热情”两首作品后的又一大作,体量上不如前二者庞大,但却有用着十足的故事在其中。

  众所周知,这首降E大调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給他的金主鲁道夫大公的私人作品。

  1809年4月,奥法战争进入交战,狗日的拿破仑5月就打进维也纳。

  鲁道夫大公被迫随着奥地利皇族逃出维也纳。

  贝大爷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写下了这首钢琴奏鸣曲,表达对金主的浓浓不舍。

  并在第一乐章上亲自标题“告别。”

  据称,原稿上写有“1809年5月4日,在维也纳,我所尊敬的鲁道夫公爵点临行前”的字样。

  战争结束后,鲁道夫大公次年回到维也纳时,贝大爷又意味深长的给二三乐章标题,“缺席”和“重逢”。

  要清楚贝多芬一生少有为其笔下作品命名的习惯。

  而告别一首作品三个乐章的命名,其中的内在联系先不谈,单从字样就能看出每个乐章之间故事性的联系。

  故事是将音乐戏剧化的另一种手段,现代演奏者应该熟知每一部雄伟音乐作品的诞生背景。

  克里姆作为一个法国演奏家,李安不知道对方提出这个观点时候怎么看待告别的背景故事。

  但是作为一名现代钢琴演奏者,李安对于这个观点暂且保留意见。

  故事没人不喜欢听,但是那解决不了音乐表演的根本问题。

  甚至国内一些不良学者的个人杜撰还会误导演奏者。

  谁说贝大爷的悲怆奏鸣曲是表达的悲伤的情绪?

  当它第一乐章那第一声犹如远古呼唤的和弦出现时,宛如巨人喘息般的音乐意境就足以将其中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

  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至少要掌握如何利用肩肘手腕的力量。

  这是最起码的。

  再好的故事也不能帮助我们推送出一个声响优秀的和弦。

  演奏钢琴,始终还是要回到可以发声的键盘之上。

  毕竟说破天音乐也只是声音的艺术。

  如果非要在其中加入一点人文色彩,那便是一部如告别这样的作品,最主要是对最简单的音乐元素的本质发现,是对古典条形语言的一次勘探。

  该语言离不开节奏和肢体,以及旋律与和声的所有意涵。

  第一乐章一开始的三声带着些许轻叹的音程或许就是‘告别’‘缺席’‘重逢’的音乐动机。

  从音乐的角度分析,这组音乐动机便是形成全乐章的骨干支撑。

  李安必须要在整篇作品里去寻找这些动机,然后链接,最后将音乐整体串联。

  有点像解密游戏。

  一个简单的音乐动机在音乐的不同

  请收藏:https://m.bi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